迷思四:什麼是「保險成本」?
除了前述的「附加費用」會從我們投入的保費中扣除外,保險公司還會跟客戶收取「保險成本」,究竟什麼是「保險成本」呢?假設有1000位30歲的男性同時跟保險公司簽約,約定在31歲前死亡的話,死亡者的家屬可以獲得保險公司1000元的理賠金,而根據過往的統計資料顯示,30歲的男性在未來一年內死亡的機率剛好是1/1000,那麼,這群30歲的男性在一年後剛好會有1個人死亡,同時保險公司要付出1000元的理賠金。由於在訂約當下沒有人知道誰會是發生死亡風險的那位老兄,所以,保險公司會跟每個人收取1元的保費,1000個人合計1000元,一年後剛好可以付給死亡者的家屬,而這1元就叫做「保險成本」,所以,「保險成本」其實就是數學上的期望值,也就是(機率×價值),在本例中,即0.001 x 1000 = 1元。
迷思五:儲蓄「險」?到底是儲蓄還是保險?
結合上述的概念,我們可以瞭解,今天客戶所付任何一塊錢的保費,裡頭都會包含「保險成本+附加費用」,然而,「保險成本+附加費用」就等於客戶所繳的保險費總額了嗎?事實上,還必須將「準備金」的概念帶入後,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保費架構。完整架構如下:
所以,總保費=純保費+附加費用;因此,總保費扣除了保險成本與附加費用後還有餘額的話,那這筆餘額就是準備金的概念,對保險公司而言,準備金就是保險公司「可運用資金」的最主要來源,保險公司將「可運用資金」進行投資而產生收益,當收益大於保險公司承諾給客戶的「預定利率」時,剩餘的就是保險公司的獲利了;所以,如果這是個以保障為主的保險商品,構成「純保費」的保險成本與準備金兩者的比重應該是保險成本大於準備金,如果是一年一約的保障型商品,甚至沒有準備金的成份在裡頭;相對的,如果是以儲蓄為主的儲蓄保險,那麼,準備金的比重就會遠遠大於保險成本,甚至保單持續到某個年度之後,幾乎就再也看步到保險成本包含在內了。說的白話一點,儲蓄險是不是個保險?是!因為它的費率結構裡頭還是摻雜了一點點保險成本的元素在內,但經過幾個年度之後,保險成本的比重愈來愈低,甚至沒有,而達到一個「純儲蓄」的狀態,這就是儲蓄險普遍的架構,強調「普遍」,當然是因為還是會有例外的狀況產生,不過,萬變不離其衷,最終都只是保險成本和準備金之間的比例調配罷了。
其實,很多業務員是沒有上述的概念的,所以每當保險公司教育訓練中告訴業務員2.5%、3%......,業務員就囫圇吞棗,不加思索的衝去告訴客戶,以保單利率優於定存利率等等的口號來吸引客戶下單購買,這是讓筆者非常不以為同的地方,因此,筆者才會希望把這樣的觀念透過此篇文章來讓所有的客戶您來瞭解。
如果讀者您看完以上五大迷思的陳述之後,您可能會覺得所謂的「儲蓄險」似乎沒啥可取的功能或用處。其實,如果一昧地只以「報酬率」的角度來解讀「儲蓄險」這一類的保險商品,確實會是如此;但撇除報酬率之外,其實「儲蓄險」還有很多您意想不到而且對我們每個人都相當重要的功能,同時,這些功能是很多金融工具或商品所無法取代的,這個部分就留待在「儲蓄險的迷思(優勢篇)」一文中再來與各位詳加探討囉!
您還有其他保險問題需要解答嗎?連結以下網址,獲得免費諮詢
您有保費過高、重複投保或不清楚自身投保內容的困擾嗎?點選以下連結,讓保險碩士來替您進行保單優化:
您有其他勞資議題需要解答嗎?連結以下網址,獲得免費諮詢
您公司的工時制度、加班費、薪資結構需要重新調整嗎?連結以下網址,獲得免費諮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